沈陽遼中區馬三家子村去年玫瑰產值超3000萬元——致富花開產業興
秋日午后,走進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六間房鎮馬三家子村的溫室大棚,濃郁的玫瑰花香撲面而來。棚內,齊腰高的種植槽整齊排列,其中不見泥土,株株嬌艷欲滴的玫瑰植根于環保基質中,在陽光沐浴下熱烈綻放。
大棚內外,農戶們正在忙碌。他們穿梭于種植槽間,采摘下鮮玫瑰后,就送到大棚旁的包裝房內。20枝玫瑰被包裝成一把,放在水桶中保鮮,等待由物流發往全國各地。
“這邊是‘高原紅’,那邊是‘洛神’,里面還有‘愛莎’‘海洋之歌’……今年已經采收了2萬多枝了。”大棚里,47歲的農戶李紅林介紹,“相比傳統種植,無土栽培的玫瑰根系更發達,水肥吸收率更高,產量增加30%以上,而且花期調控更精準,售價比以前提高了三成。”
遼中區特產遼中玫瑰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馬三家子村則是遼中玫瑰的主產地之一。目前,村里131戶村民從事玫瑰種植,擁有溫室大棚313座,去年玫瑰產值超3000萬元。
“遼中有種植玫瑰的傳統,我們村的玫瑰產業發展較早。”村黨總支書記韓朋說,之前受限于種植分散、技術落后,村民種植的玫瑰易受病蟲害和氣候影響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,將零散花農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,又請來專家幫助村里提升種植技術。
遼寧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馬策就是專家之一。他在詳細調研后,為馬三家子村量身定制了玫瑰栽培方案,應用無土栽培技術,提高產量、延長花期。如今,現代化溫室大棚蓋了起來,溫控放風、保濕澆水、監控施肥實現了全程自動化。今年玫瑰定植以來,馬策帶領的團隊至少每周來村里一次,幫助農戶解決技術難題。
技術升級的同時,玫瑰產業鏈正不斷延伸。近年來,馬三家子村積極探索“農業+文旅+加工”的三產融合路徑,聯合周邊村莊,建設露地玫瑰花海300畝,還種植食用玫瑰,開發玫瑰酒、玫瑰餅等系列深加工產品以及玫瑰主題文創產品,推動特色農產品與消費市場緊密對接。
玫瑰花建成產業鏈,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戶。李紅林說,在合作社工作每天可以收入100元,家里還有5座玫瑰大棚,去年收入15萬元。“我打算在自家大棚也用上無土栽培,品種更新換代,收入能更多!”李紅林說。
“我們將進一步提高產值,加大直播帶貨力度,讓這美麗的沈陽市花真正成為大伙兒的致富花。”韓朋說。
